吡蚜酮别名:吡嗪酮;
英文名:Pymetrozine;
化学名:4,5-二氢-6-甲基-4-(3-吡啶亚甲基氨基)-1,2,4-3(2H)-酮;
农药类别:杀虫剂;
CA登记号:123312-89-0;
化学分类:吡啶杂环类;
作用方式:触杀;
分子式:C10H11N5O;
分子量:217.23;
CAS:123312-89-0;
吡蚜酮,又名吡嗪酮,英文名称pymetrozine,是一种全新结构的吡啶杂环类杀虫剂,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(原瑞士汽巴-嘉基公司)于1988年发现,并开发用于各类作物上的蚜虫、粉虱、叶蝉及各种飞虱的防治。由于其独特的杀虫机理,吡蚜酮一经出现,就成为国内外农药界生产开发的热点。
吡蚜酮杀虫剂对蚜虫、飞虱、粉虱活性优异,具有高效、低毒、高选择性、对环境生态安全等特点,特别适用于抗性治理和综合防治,符合当今农药发展方向。自1997年入市以来,先后在土耳其、德国、捷克、巴拿马、马来西亚、台湾、日本、美国和南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登记,并陆续上市。中国农业部将吡蚜酮列为重点推广无公害农药。
吡蚜酮纯品为无色结晶体,熔点217℃,密度1.36(20℃),溶解性(g/L);水0.29(25℃),乙醇2.25(20℃),正已烷,<0.01。稳定性:对光、热稳定,弱酸弱碱条件下稳定。在pH=1时水解DT50为4.3天,在pH=5时水解DT50为25天。
表1.1 吡蚜酮的理化性质表
吡蚜酮别名 | 吡嗪酮 | 外观 | 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末 |
分子式 | C10H11N5O | 分子量 | 217.23 |
熔点 | 217℃ | 密度 | 1.36(20℃) |
溶解性(g/L) | 水0.29(25℃); | 稳定性 | 在pH=1时水解DT50为4.3天; |
乙醇2.25(20℃) | 在pH=5时水解DT50为25天 |
吡蚜酮属非杀伤性新型杀虫剂,其制剂可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,尤其是蚜虫科、粉虱科、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,适用于蔬菜、水稻、棉花、果树及多种大田作物。
吡蚜酮是吡啶杂环类的杀虫剂的代表,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。昆虫一旦接触该药剂,立即停止取食,产生“口针穿刺阻塞”效果,且该过程为不可逆的物理作用,通过实验室电穿透图像(EPG)技术研究表明,通过点滴、经口、注射(触杀、胃毒、体内传导)三种方式都会立即产生“口针阻塞作用”。吡蚜酮在植物体内具有内吸传导性,穿过植物的薄壁组织进入植物体内,植物韧皮部和木质部内进行向顶端和向根的双向传导。吡蚜酮还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杀虫剂,毒理学数据显示,吡蚜酮对哺乳动物毒性很低,对大多数非靶标的节肢动物、鸟类、鱼类、捕食螨类天敌安全,且其代谢产物淋溶性,对地下水污染极小,因此在综合防治(IPM)中具有出色的表现。